学校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350号
咨询电话 :021-62370867
五月光华 向阳而行——工程大多语种高中5月晨会教育纪实
发布日期:2025-06-17 15:50:34
熹微的晨光,为五月的校园镀上一层流动的金边。当清脆的铃声唤醒沉睡的草木与啁啾鸟鸣交织成最动人的序曲。在这样充满朝气的清晨,大家迎来了一场特别的相聚——它们如点点星火,点燃思想的碰撞;如涓涓细流,浸润纯真的心灵;更如坚实的臂膀,在成长的航程中悄然护航。
升学启航与母爱礼赞
5月7日的晨会,多语种高中项目总负责人叶老师围绕行知升学活动以及母亲节主题展开分享。
升学规划,精准导航
针对5月11日即将举行的日本行知升学讲解活动,叶老师特别强调其对日语班同学的重要性。无论同学目前成绩如何、是否计划参加EJU考试,本次活动都能提供“多样化的升学路径和个性化申请策略”。活动特邀拥有15年EJU考试辅导经验、助力万名学生升学的创校校长亲临,将带来极具价值的“最优解”升学指导,叶老师强烈鼓励全体日语班同学踊跃参与,为未来铺路。
感恩母爱,用心回馈
临近母亲节,叶老师深情分享母爱的伟大特质——无时无刻的牵挂、无私的奉献与无边的包容。她引用《小王子》诠释“爱”的真谛,并以《易经》“厚德载物”赞颂母亲如大地般的胸怀。叶老师更提出切实可行的感恩建议:出行报平安、控制情绪善沟通、体谅母亲辛劳。倡议同学们在母亲节当天,用拥抱、回忆、分担家务或暖心话语等实际行动,真诚表达爱与感恩,增进亲子情感纽带。
▲学生代表:2024级赵荐轲发言
铭记 · 行动 · 共生
在本次聚焦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的晨会上,多语种高中项目总负责人叶老师以汶川大地震为镜鉴,深刻阐述了防灾减灾的迫切性与行动指南。
铭记历史,汲取智慧
叶老师回顾了灾难中的生命脆弱与桑枣中学“零伤亡”的奇迹,强调长期坚持演练是守护生命的关键。她分享了日本(常备物资、全民演练)与墨西哥(快速预警、科学口诀)的先进经验,凸显全球视野下的防灾智慧。
落实行动,科学避险
叶老师着重强调积极参与学校防灾演练、掌握灭火器等技能的重要性。并澄清了“生命三角区”误区,详细讲解了地震时正确的避险步骤(护头、趴低、抓牢、远离危险),并特别提醒赴日留学生关注房屋抗震标准。
倡导共生,互助共济: 晨会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中日等国在灾难中相互驰援的实例,彰显跨国互助精神。同时,叶老师呼吁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如人离断电,防范“人祸”。
本次晨会旨在强化忧患意识,普及科学方法,培育互助精神,为同学们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学生代表:2024级陈文煊发言
心向阳光 健康成长
5月19日晨会的主题为“呵护心理健康,享受成长阳光”,多语种高中项目总负责人叶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宝贵的心理调适锦囊。
叶老师首先强调,心理困扰如同身体不适般常见,中学生尤需关注。她鼓励大家积极发现自身优点与“超能力”,做自己的超级英雄,学会自我肯定——这些被成绩导向忽视的特质,恰是未来成功的关键要素。
其次,叶老师引入“心流”状态的概念:当专注投入于学习、艺术或运动时,大脑分泌的内啡肽能带来持久深层的快乐,并显著提升效率与记忆。她倡导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寻找并体验这种积极状态。
面对成长中的“bug”(如考试失利、人际矛盾),叶老师建议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将其视为待修复的挑战而非沉溺的泥潭,主动寻找解决方案。
晨会尾声,叶老师带领大家体验了“478呼吸法”,引导同学们通过冥想静心。她寄语全体同学:“不是没有黑暗,而是学会让光照进来”,愿大家以积极心态为翼,心向阳光,步履从容。
▲学生代表:2024级姚明希发言
粽叶裹诗魂 赤诚系家国
在5月26日“传承端午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晨会上,多语种高中项目教学负责人张老师以深邃的历史视野,为同学们解读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时代使命与家国情怀。
张老师深情回溯了百年前留学生的沉重使命——在积贫积弱的年代“师夷长技”,忍辱负重只为民族自强。而今日中国,已以六代战机、探月工程、高铁网络等非凡成就屹立东方,这份底气离不开无数学成归国者的赤子报效,让我们得以平视世界。
立足当下,张老师指出新时代学子的双重使命:既要深植文化根脉,更要做中华文明的“掌灯人”。她勉励同学们未来用世界语言,讲述端午渊源、屈原风骨,乃至“一颗粽子的文化意涵”,推动文明互鉴。正如《黑神话:悟空》让全球领略东方美学,我们应自信传递中国声音。
张老师特别强调,爱国精神见诸日常言行。本周迎接西班牙、日本高校代表,正是展现当代中国青年风采、传递国家气象的生动实践。每一次真诚交流,都是文化传承与爱国情怀的无声书写。
▲学生代表:2023级陈诚发言
从憧憬未来的热切目光,到眼角眉梢流露的脉脉温情;从对生命力量的肃然敬畏,到探寻文化深处的赤诚之心;再到心灵花园的悉心呵护…… 每一个被晨光点亮的时刻,都蕴藏着无声的滋养与守护。 我们记录下这些平凡晨光里的不凡印记,邀您一同感受那份根植于日常、却指向远方的教育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