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上海工程大多语种高中项目的学生走进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场亚洲最高规格的古埃及文物展汇集了492组788件珍贵文物,其中超过95%的展品首次亮相亚洲。学生们在沉浸式观展中,不仅见证了法老权杖的威严,更破解了古埃及文明中“绿脸棺”的千年密码。
绿脸之谜:生命与尼罗河的永恒礼赞
展览中,一具出土于萨卡拉猫神庙遗址的彩绘人形棺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其面部独特的绿色引发了热烈讨论。通过馆内讲解员的专业解读,同学们了解到:“绿色是古埃及生死观的核心符号”——它既象征冥王奥西里斯的复活与永生,也隐喻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沃土与丰饶。
奥西里斯作为农业与冥界之神,以绿肤形象示人,手持象征上埃及畜牧与下埃及农耕的权杖,体现了古埃及人对自然与生命的辩证思考。学生们注意到,棺椁上的努特女神张开双翼托举太阳圆盘,铭文从棺身延伸至底座,这种设计将“死亡”与“重生”的信仰融入艺术细节,彰显了古埃及人对宇宙秩序的深刻认知。
文明的碰撞:从阿蒙到阿吞的信仰革命
在“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厅,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故事成为课堂延伸的焦点。这位“人类第一位理想主义者”为对抗祭司集团权力,推行太阳神阿吞的一神信仰,甚至将都城迁至荒漠中的埃赫塔吞。
尽管改革最终失败,但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上的鹰蛇图腾(象征上下埃及统一)与木乃伊内脏箱的精密工艺,仍让同学们惊叹于古埃及科学与信仰的交织。老师现场对比了埃赫那吞的“理性专制”与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王权叙事,启发学生思考文明演进中的权力博弈。
(展厅复刻黄金面具虽非正品,但是工艺细节完美还原)
多语种视角:破解象形文字与艺术密码
作为以语言见长的学子,上海工程大多语种高中项目的学生特别关注了石灰岩石碑的象形文字。这块用圣书体埃及文字、世俗体埃及文字、希腊文字三种文字书写的内容,正是科学家破译古埃及文字的关键,听了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依据“罗塞塔碑”成功翻译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故事,西语班潘同学感慨道:“原来学语言也能这么酷”。
而在“萨卡拉之谜”展厅,中埃联合考古的数字化成果展示,第一次让同学们知道正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的付出,让我们能够领先全世界就看到刚刚挖掘的文物,屏幕上的成果展示更让同学们跃跃欲试:“用3D技术复原木乃伊棺椁,正是跨学科研究的未来方向!”
后记
带队教师张老师总结道:“这次观展不仅是一次历史课,更是一场跨文明的思维训练。从绿脸棺的象征到阿吞神的科学启蒙,古埃及人用艺术回答生死,用改革探索真理——这正是工程大多语种高中‘致知力行’精神的完美映照。”据悉,学校后续将结合此次研学的精神,开展多语种配音大赛,让文明对话持续生长。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多语种高中项目开设日语、西班牙语方向国际高中课程,学校位于上海长宁区仙霞路,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可住宿,可走读。即日起开放校园开放日席位,欢迎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及家长预约实地访校。咨询电话:021-62370867